选择留学国家
当前位置:万和 >> 考试培训 >> 浏览文章

新加坡的新旧移民如何区分?

时间:2018年02月24日信息来源:新加坡万和培训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我七月十号在《联合早报》新汇点四合院发表了一篇过路人的文章,没想到引起很大反响。一周后有读者在早报《谈吐》中发表《移民与祖国》文章,提出许多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引发一些讨论也很不错,甚至线上线下都有许多不同的讨论和立场。


这种话题大家多谈可以增长了解,我认为是好事。这也引申了对新移民考量去与留的题目。我是老移民了,已在新加坡这鲜艳的家园生活了二十七年,可算是落地生根了。 

 

怎么界定新或旧移民?我以国家的房屋政策作为标准,新移民要成永世居民三年后才可以买组屋。我盼望社会大众不要以口音为评判标准,不是土生土长的口音就当是新移民,由于乡音难改,长大后才移民过来的人,用香港回归中国五十年变的承諾的名言来说,其卖口言也是五十年不变。

 

根据2012年IPS调查表现,本土新加坡公民和新移民的思想观念照旧存在着肯定大的差异的,举些例子来看: 59%的新移民认为应该和邻居之间搞好关系,而赞成这一观点的本土新加坡人占81%; 41%的新移民拥有讲英语的能力,而本土能讲英语的新加坡人占70%; 新移民平均花49%的时间生活在新加坡,而本土新加坡人在新加坡居住的时间大约在70%; 种种数据都表现出新移民和本土新加坡人之间的显明差距。

 

我们首先要认知这种差距,但我们更要晓畅有这差距是正常和天然的。所以当局也常常鼓励新移民要多参与社区运动,多与本地人交流增长了解,也劝导本地人更加包容,让新移民更容易和顺利融入本地社会,成为一份子而不是限于小圈子。

 

在家靠怙恃 ,出外靠同伙,所以新移民来到这真的很必要同伙。 理性上、数据和统计上新加坡都是全球排名前列的,所以才会吸引到许多人想要移民过来,既然他们肯下決心排除万难移居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除了要面对生活起居的衣食住行外,更要努力学习与适应文化的差异去欢迎复活活,所以基本上没人想要走,其实更必要得到帮助。人是感性的,假如在这里感到不受迎接和不被接纳,甚至是被歧视和排斥的话才会有离心。 

 

我盼望民众不要太信赖网络上抹黑新移民的报道,从而对新移民产生负面的情绪和观感甚至偏见,一竹杆也不应打翻一船人。我更盼望新移民入乡要随俗,入境要问禁和尊重当地的习惯风俗和生活体例。不要太自我而忽略本地人的感受。 也不要信赖误导新加坡的移民政策很宽松,其实要拿这里的永居和公民身份是极度困难的。 

 

去与留的考量其实很简单,这好比夫妻关系。每一对夫妻结婚时都不会想离婚,只想幸福快乐的白头到老共度一生甚至是三生。比喻说绝大多数的婚姻双方都是本地人,应该不会有文化差异,但也会由于生长和教育背景不同,而在思想和举动上有差距而导致矛盾和磨擦对吗?更何况是来自江湖的外星人?? 

 

但我确信只要用爱心去互相尊重和包容,多去浏览对方的好处而不是集中去找瑕玷去攻擊或太执着据理力争去否定对方的话就会开心效果和皆大欢喜。 我常常祝愿盼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也祝愿新移民在这里开枝散叶,进步"生产力"并感恩社会。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自动和积极与当局及各民间整体合作,深入了解社会所需,多关怀及帮助弱势人士,多做一些社会公益和慈善运动,发挥正能量。

 

假如我们不求回报的支出,本地老白姓和上天都会眷顾的。就能表现新加坡的价值观正如新加坡的信约: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连合同等,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提高,通力合作。

 

我盼望新移民都彷佛我们祖辈和建国一代一样,继承为新加坡作出贡献共同打造新加坡为我们安居乐业,世代相传的美好家园。

 

感谢作者陈文平老师(新加坡九龙会会长)授权分享,本文曾刊登于早报。

相关文章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副总理尚达曼提出教育转型五个方向
关于万和

关于我们

发展历程

公司业务

万和荣誉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万和资讯

留学动态

海外就业

研学新闻

媒体聚焦

出国留学
考试培训

国立大学考前培训

SM1培训

SM2培训

AEIS培训

SAT培训

万和研学

研学国家

研学资讯

各国风光

精彩回顾

海外就业

我要出国

新闻资讯

成功案例

异域风情

常见问题